这首词最早由传抄发表在《中学生》杂志1956年8月号,是谢觉哉在《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》一文中披露的。这首词的词题是《秋收暴动》。1957年7月,《解放军文艺》一篇评论毛泽东诗词的文章也披露了这首词。直到1986年9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《毛泽东诗词选》,这首词才正式发表。编者根据毛泽东修改稿,将“修铜”改为“匡庐”,将“便向平浏直进”,改为“要向潇湘直进”。纵观中国革命历史进程、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创作,《西江月·秋收起义》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。
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
《西江月·秋收起义》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。[1]
《西江月·秋收起义》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,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,堪称为史诗,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。其语言通俗,节奏紧凑,气势磅礴,刚健有力,比喻形象,富有文采。[1]
作品名称
西江月·秋收起义
作品别名
西江月·秋收暴动
作者
毛泽东
创作年代
1927年9月
作品出处
《毛泽东诗词选》
文学体裁
词
词牌名
西江月
西江月"是一首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词作。"西江月·世事一场大梦"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,词调较为低沉、哀惋,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。
上片写感伤,寓情于景,咏人生之短促,叹壮志之难酬;下片写悲愤,借景抒情,感世道之险恶,悲人生之寥落。
全词以景寓情,情景交融,通过对新凉风叶、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,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、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,由秋思及人生,触景生情,感慨悲歌,情真意切,令人回味无穷1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