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传花萼楼是由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援宇公经手兴建的,当年,援宇公家境清贫,衣不蔽体,为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上的一个石洞里,常年来往于福建、江西、饶平等地,靠担盐,挑石灰为生。援宇公忠厚老实,为人正气豪爽,虽家境贫寒,仍时常接济更加贫困之人,深得乡邻口碑。
据说,有一天,援宇公担石灰到饶平回家,感觉很困,尚未吃饭宽衣便昏昏沉沉睡了,睡梦中,仿佛看见观音娘娘端坐莲花座,驾着祥云,领着三头白马向他走来,朝他笑了笑便不见了,醒来后,他觉得很奇怪,便到山洞四周寻找,结果发现了三大缸白银,于是他便用此银两建造了这座土围楼,并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到这里来住,因为所建圆形楼形似花萼,又取兄弟邻居相亲相爱之意,所以取名为花萼楼。
开放
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,距县城有45公里,花萼楼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,设计精巧、结构独特,显示了客家人圆满、团结、平均、平等的生活理念,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、设计最精美、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,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。
花萼楼取自“常(棠)棣之华(花),鄂(萼)不韡韡。凡今之人,莫如兄弟”,显示了客家人圆满、团结、平均、平等的生活理念。
花萼楼 - 拼音
huā è lóu
释义
唐玄宗于兴庆宫西南建花萼相辉之楼,简称花萼楼。
引证解释
⒈ 唐玄宗 于 兴庆宫 西南建 花萼相辉之楼,简称 花萼楼。
引《旧唐书·让皇帝宪传》:“玄宗 於 兴庆宫 西南置楼,西面题曰 花萼相辉之楼 …… 玄宗 时登楼,闻诸王音乐之声,咸召登楼,同榻宴謔,或便幸其第,赐金分帛,厚其欢赏。”
唐 刘禹锡 《杨柳枝词》之五:“花萼楼 前初种时,美人楼上鬭腰肢。”